Aura-Soma產業發展分析(五)

由於目前除了兩家代理商和少數老字號的Aura-Soma供應處可以生存之外,大部分的Aura-Soma經營者都十分辛苦,或者有些人就會思考是不是純就Aura-Soma的生意是很難在臺灣生存下去,更別說是推廣了!因此「異業結合」的想法就由此延伸出來,不過當丹尼爾發現2005年台北美容展當中兩家代理商都出現在現場,突然覺得錯誤的異業結合模式反而可能會使Aura-Soma在臺灣市場的路越來越難走。

錯誤的異業結合對象:以美容業為例

如第一篇產業分析所言,在臺灣Aura-Soma引進時主要是以「另類療法」和「靈修產品」為主要市場定位,相對而言這兩者都只是小眾市場,而美容業相對來看是比較屬於大眾市場,會想要搭上這條線也算是合理的想法,再加上近年來美容業界不斷尋找新的另類療法作為行銷的噱頭,看起來Aura-Soma似乎是有機會的。

在丹尼爾看來,雖然就本質上Aura-Soma和美容業結合並非不可能,不過在市場因素之下要目前要成功是不太可能的:

1.Aura-Soma產品目前走的是低價.少折扣與薄利模式,而美容業由於管銷成本太高,走的都是高價、高折扣、高利潤模式,兩者商業模式差異太大,合作上難度非常高。

2.全套Aura-Soma產品太過複雜,如果沒有簡化版的使用指引,要目前臺灣的美容師來上Aura-Soma諮詢師課程,距離他們想要立即上手的實用性還差太遠,獲利也太少。

3.雖然Aura-Soma也有美容產品系列,但是與化妝品公司生產出來的美容產品比較,只能強調「心靈方面」的優勢,「實際使用」上並沒有特別突出的效果,如果產品的利潤不高,要做這樣的選擇就是和自己的荷包過不去。

若是第一點和第二點的問題可以解決,那麼第三點就不再是大的問題,美容業與Aura-Soma產品的結合也會變為可行;不過價格與利潤機制就是第一個卡住的關鍵,除非兩位代理商的腦袋都換了,否則要他們漲價改變產品定位似乎不太可能;接下來,到底由誰來開發適合美容業的簡易指引也成為問題,所以就短期來看,Aura-Soma與美容業在臺灣的結合並不容易成功。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