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階段的開始

今天下午去出版社一趟,把拖了很久的書交出去了,感覺輕鬆不少;由於前幾天專注地趕書,好像又找回創作的靈感和手感,準備進行下一本書了。

交出去的那本書叫「塔羅逆位精解」,下一本書叫「認識天使的第一堂課」;或許是能量狀況有所轉換吧!雖然還沒有讀完所有的資料,但是仍然充滿信心呢...不知是不是因為主題是「天使」的關係。

Aura-Soma產業發展分析(三)

在大家不明不白地使用Aura-Soma一陣子之後,經銷商們漸漸覺得時機成熟,而開始引進Aura-Soma諮詢師授証課程,初期主要上課的地方有「奧修花園」和「超心靈新時代商店」,但就丹尼爾的觀察,去上課的同學都不是「立志要當諮詢師」的人。

初期上課的先趨者:就是不想當諮詢師
就丹尼爾的親身經驗和觀察,早期去上課的人沒幾個是有想未來當Aura-Soma諮詢師的,就丹尼爾本身的理由,主要是對學習有興趣(這是丹尼爾觀察到大部份人的狀況),也有些人是希望透過上課來了解自己,或是在課程當中得到療癒,讓自己的狀況得到改善;甚至當時上課的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上的是「諮詢師授証課程」,以為就是有國外老師來開課,純粹就是學東西而已。

而事實上,確實有許多人由課程當中學到不少東西,也得到不少幫助,但就是沒人想當諮詢師;一方面是因為那時候大家對於Aura-Soma諮詢的概念還不清楚,根本不知道諮詢師該作些什麼;同時也是因為早期在臺灣還沒什麼掛牌營業的諮詢師,即使有接觸過諮詢師大家也不覺得那是很好的一份工作;如果說開課是為了訓練在臺灣本土職業的諮詢師,那麼這個意圖幾乎可以說是完全沒達到。

一階課程上完之後,過了半年又可以上二階課程,上完二階課程之後,突然有人和我們說可以「註冊」成為諮詢師,這時很多人才晃然大悟說原來還有這麼一回事!但註冊是要花錢的,而且效期只有兩年,當時也沒人和我們說明註冊的權利義務為何?也沒人和我們說怎麼作生意?只是叫我們要去註冊而已!很多人就這麼莫名奇妙地交了錢(通常是和學費一起交了),幾個月後拿到兩張証書(一張是二階的証書,一張是諮詢師的証書),還有一本諮詢師手冊(全英文的東西)。

真的有在職業的,就丹尼爾所知只是非常少數,其他大部份的人都在觀望中,如果有一個人成功,也許大家可以照他的方式去經營,偏偏看了很久,只有兩位代理商活下去,其他人紛紛敗陣下來,這就準備進入到下一次要談的主題了。

塔羅牌與塔羅書

近來尖端出版社代理了一些國外的塔羅出版品,在網路上引發正反兩極的意見,比較正面的看法主要論點在於:1.尖端的牌印刷有進步;2.價格比國外便宜;反面的論點則集中在:1.尖端的牌印刷沒有國外牌精美;2.解說書是「公版」而非專為特定牌所寫的。

其實就丹尼爾的觀點來看,一件事情就是要有許多不同的看法才熱鬧嘛!不過針對塔羅解說書的部分,丹尼爾還是有一些不同的觀點想談。

就丹尼爾的觀察,其實塔羅相關出版品可以分成三條產品線:塔羅牌、塔羅書以及塔羅牌+專書的套裝;這三種出版品各有其特色和不同定位,在內容及訂價方面也有所不同。

一般來說塔羅書的訂價較為便宜,因為書的印製成本原來就較低(除非是全彩卡紙印刷),再加上書的銷售量總是低於牌(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就成本與市場考量,塔羅書就是貴不起來;丹尼爾身為塔羅書的作者,也為這種現象感到無奈。

塔羅牌的出版品就比較貴一點,因為牌的印刷成本高,銷量也都還不錯,所以近年來在臺灣各家出版社競相投入,開始成為殺價競爭的「紅海」(相對而言,目前塔羅書在臺灣還算是比較平靜的”藍海”),由於大部分人買塔羅牌都是以「收集」為主,「占卜」或「靈修」都只是附屬的部分,所以大部分出版社都將心力集中在「印刷精美」上,也只會附上「公版」的小冊子。

至於塔羅牌+專書的套裝,則是屬於比較高級的產品,成品高、銷量少,在訂價策略上大都也走高價路線,這是為了平衡成品不得已的作法,若要走低價策略,那除非銷量非常非常高(如清水玲子塔羅牌),否則一定會虧本的;還是一句老話,虧本的生意沒人作。

偏偏很多人搞不太清楚狀況,以為塔羅牌就一定要附專書,否則就是偷工減料,這些人也不去看看國外的狀況,美國最大的美國遊戲公司,大部分的牌也都是用「公版」的小冊子,歐陸最大的聖甲蟲公司,則是連小冊子都沒有,只是把基本的關鍵字印在卡紙上,他們也都是等牌的銷量達到一定程度之後,才會再出版專書來配套,以歐美比臺灣大至少十倍以上的市場,都不可能每副牌附專書了,怎麼可能用這種標準來要求臺灣任何一家公司呢?

所以丹尼爾認為,如果尖端出版社引進的是「塔羅牌」產品,附上公版的小冊子是適當的作法,如果尖端出版社引進的是「塔羅牌+專書的套裝」,貴一點也是合理的;但若有人想用塔羅牌的價格來要求套裝的內容(也就是要求附上專書),我只能說這是太不切實際的想法了。

Aura-Soma產業發展分析(二)

從一個類似宗教的社群開始,Aura-Soma漸漸地開始為大眾所知,但是實際的使用者其實還是屬於「小眾」的範圍,那麼到底在推廣的過程當中,是哪些人最先開始被Aura-Soma的能量吸引,這些使用者又呈現出什麼樣的現象,這也是很值得討論的一個面向;其實消費者的特性,也是產業發展分析當中很重要的部分。

初期的使用者社群:擠滿重症病患的急診室
如果放在另類療法發展的系絡來看,Aura-Soma既沒有名人使用者的代言號召,也沒有另類療法的名醫推介,只靠瓶子漂亮和兩本書的介紹,就會來使用的人,除了好奇心的驅使之外,恐怕是以「病急亂投醫」的狀況居多。

就丹尼爾的觀察,在臺灣大部份人還是習慣於找西醫看病,也存在一些會習慣看中醫的人,不過會接觸另類療法的人,絕大多數都是在看完中西醫都無效之後,才會抱持「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來試試另類療法;而Aura-Soma其實是另類療法當中名氣不大的一種,會找到這裡來的人,大多是已經試了許多其他另類療法,也都無效之後才會來「姑且一試」。

就性質來說,這些人大多都是「重症病患」,身心靈的狀態都已經極端不平衡,若是試用Aura-Soma之後覺得狀況有緩解,就覺得生命出現了一絲的曙光,接著就「緊抓住不放」,所以丹尼爾有時候開玩笑會說,早期就被Aura-Soma吸引的人很多都是「不用Aura-Soma就會死」的人。

但是狀況緩解不等於狀況解除,在缺乏良好諮詢師的協助之下,這些人的情況最多只能「撐住」而已(但有時候能撐住就已經難能可貴了);在沒有進一步改善的狀況之下,有些人就離開尋找其他另類療法,而另一些人則是招集更多「病友」一起加入Aura-Soma的大家庭,久而久之接觸Aura-Soma的社群就成為「擠滿重症病患的急診室」.雖然在裡面的人都覺得比在外面好過一些,不過狀況好不了這些人也不能(或不願意)離開。

大家就這麼不明不白地用了許多年,直到後來有國外老師來臺教授Aura-Soma相關課程,才又進入到下一個階段。

Aura-Soma產業發展分析(一)

就丹尼爾的觀點來看,目前在臺灣Aura-Soma的產業,就如同其他另類療法剛引進臺灣時一樣,還充滿了發展的可能性,但當中也還有許多混亂的地方,雖然我並不太喜歡把Aura-Soma當成一種「療法」來談(我比較喜歡稱之為白魔法),不過若是放在另類療法的產業當中,似乎比較容易了解它的發展階段和狀況,所以目前就這麼談下去吧!

初期引進的狀況:好奇與神奇的傳說
除了少數去英國留學或旅行而接觸到Aura-Soma的人之外,在臺灣早期與Aura-Soma有關的資訊,很大一部分都來自於「奧修門徒」的推廣,在當初面對這種美麗又有點貴的「商品」,除了「好奇」之外,還伴隨著許多「神奇」的傳說。

當然在主流的說法當中,把Aura-Soma當成「療法」的人還不少,但可以怎麼個療法,其實大家也還不是很清楚;在當初上過諮詢師課程的人真是寥寥可數,也都還沒建立起付費諮詢的市場機制,比較會背書的人就「照本宣科」,背不起來的就靠「靈感直覺」,就丹尼爾當時聽起來的感覺非常神奇,雖然還不到可以治百病的地步,但「某某人生什麼病用了平衡油就好了」這種說法還滿常聽到的。

除了療法之外,還有許多人把Aura-Soma當成靈修的工具,有許多人說擦了平衡油會通靈的啦,會作夢的啦,會開第三眼...等等一堆的說法,這也是讓人覺得非常神奇,而在「奧修門徒」當中,這派說法也是很主流的論述之一,至今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人覺得平衡油是「通靈來的產品」,也可以「幫助我們會通靈」。

雖然奧修出版社非常努力地出版了「靈性彩油」及「顏色治療的奇蹟」這兩本書,不過丹尼爾還是聽過某些奧修門徒「傳說」平衡油是「奧修發明的」!丹尼爾談到這個部分並不是要去批評這些人「不認真念書還傳播謠言」,只是想要表達當時的狀況真的很混亂,很多資訊也都不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說法,也不知道該相信誰?

與許多其他另類療法一樣,Aura-Soma也在這些好奇與神奇的傳說當中慢慢流傳開來,也開始有許多不屬於奧修門徒的人接觸到這個系統,漸漸地吸引到更多需要的人,而走到下一個階段。

婚姻出問題的原因機制分析

最近算了一些占星個案,其中有幾個是屬於婚姻不順利的例子,其實會造成不平順又不滿足的婚姻,都有一些跡象可以追索,只是一般人往往被戀愛沖昏了頭,所以才會沒發現這些警告和線索。

如果我們總結婚姻出問題的原因,追根究底只有一個,那就是「與錯誤的對象結婚」,但我們怎麼知道這是正確或是錯誤的對象呢?除了占星專業的判斷之外,還是有一些「自我觀察法」可以使用一下。

大部份的狀況的起點是「在錯誤的運勢下開始一段感情」,由於並不是會出現好對象的時機,因此「所遇非人」在所難免,也許有人只是適合當朋友,有些人只是能談談戀愛,距離能一輩子長久生活下去的緣份還差滿遠的,不過「戀愛」就是這麼回事,其實不理性的成份居多。

接下來就是「在錯誤的運勢下選擇婚姻」,通常在錯誤的時間遇不對人也就算了,到某一天突然醒悟過來,分手也就能避免造成嚴重的錯誤,但偏偏有一些人就接著在錯誤的時間作出錯誤的判斷,「錯上加錯」才可能進入一個錯誤的婚姻;如果是在一個「對的時間」,那麼就很難選擇錯的對象。

所以若是以占星專業的判斷來看,只要看一個人與結婚對象開始交往的時間,以及配合上結婚的時間,就可以大致判斷婚姻是否美滿;但是要注意的是,就占星上來看並沒有「先天上婚姻不美滿」這回事,能不能在好的時間找到適合的對象,主要還是要看後天如何選擇。

其實是不是對的人,從平常相處就可以觀察出來,如果在談戀愛的時候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每一兩個月革命一次,那麼你說婚後有多美滿也是很有限,偏偏許多男女都抱持著「反正結了婚就會改善」的鴕鳥想法,才會跟不對的人一直耗下去,如果有人問說可不可能之前吵得很兇,但是婚後又變得很美滿呢?至少目前丹尼爾還沒遇過這種實例。

至於結婚的運勢好不好,也是有跡可循的一件事情,如果在籌辦婚禮的過程當中問題與阻礙不斷,那麼大多不是什麼好的兆頭;假如在討論婚後生活之時就問題一堆,那婚後能改善的空間也是相當有限。

有人會問「婚姻擇日」是不是能有一些改善的作用?丹尼爾倒不認為錯的人在對的時間結婚就會變順利,而是若兩個人真的不適合,在「對的時間」就不會決定走入這段錯誤的婚姻。所以就丹尼爾的觀點來看,擇日這種運用在婚姻這件事情上最多只能錦上添花,要能完全改變兩個人相處的模式是不可能的。

閱讀全文

單張牌占卜並不是好的練習方法

有許多塔羅牌的書籍當中都介紹一種叫「單張牌占卜」的方法,也就是針對每個想要占卜的問題,抽一張牌來尋找答案,但是丹尼爾覺得這種占卜法有非常大的缺點,因此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常會告訴學生最好不要使用這種方法來占卜。

就丹尼爾的觀點來看,單張牌占卜的資訊太少,很難由當中看出事情的前因後果,或是狀況的細節,最多只能算是一個「片斷」而已;當然有些人會認為占卜本來就是用片斷的資訊去推測整體的狀況,所以片斷還是可以判斷;不過如果用「過少的片斷」去推測整體的狀況,常常會陷於過度的武斷,被自己主觀的猜測影響的可能大大增加,也沒有任何資訊可以供交互檢証(一張牌無法和自己交互檢証),若要拿這種占卜法給「初學者」練習,無非是叫他們要「猜猜看」,這種猜猜看的解牌方法根本沒有任何邏輯可言。

或許有些說法會認為,「連一張牌都解不出來了,怎麼可能去解很多張牌組成的牌陣呢?」這種說法丹尼爾也認為也有點似是而非,因為就解牌的原理來看,牌陣是問題呈現的結構,牌義是依照這個結構去呈現事件的內容,在沒有結構的狀況之下解牌,除了「猜猜看」之外也許只能靠大量的直覺,這樣的練習對於大部份的人來說都是漫長而無效率的。

如果能選用適當的牌陣(對初學者來說三到五張就很適合),也就是選用一個基本的邏輯架構來練習解牌,那麼在解釋上反而會比較容易上手,就如我們在中學時學過作文,最基本的文章若是以「起承轉合」四段為架構,會比完全沒架構容易寫出文章(好不好是另一回事)。有了基本架構之後再把牌義套入到架構當中,很容易就可以把事件解讀出來,這絕對比用單張牌去猜來得容易許多。

閱讀全文

並不是占卜師詛咒了你

前幾天上課後與學生閒聊,有學生提到一個狀況,也就是他常常覺得是自己的念頭影響了幫別人占卜的結果,而幫別人占卜的結果又去影響了事情發生的狀況,所以是不是自己的念頭透過占卜的方式間接地影響了別人發生的事情?或者有些時候當我們算到別人將發生的事情有不好的狀況時,若是狀況真的發生了,也許就有人覺得他是被占卜師詛咒了,但實際上根本不是這個樣子。

首先就占卜師的念頭會影響占卜結果的部分,其實大部分都是占卜者主觀的幻覺;有些占卜者的「直覺」很強,因此在占卜之前就「感應」到事情的狀況,而認為可能抽到哪些牌,若是當事人果然抽出類似的狀況時,占卜者就會以為自己的念頭影響了占卜抽出來的牌,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占卜者會影響占卜的結果,是在「解讀」這個層面,若是解讀時盡量保持客觀中立,那麼應該可以把主觀的影響力降到最低。

其次是占卜的結果與事件的聯結部分;其實占卜就是一種測量,若是測量出來的狀況後來確實發生,那表示測量與解釋無誤,就一般人的講法就是「準」,而「準」並沒有什麼可怕,也沒有什麼不好,就只是準而已.而事件「本來就會這樣發生」,並不因為你算的影響才發生,你只是「測量」而已,就如有氣象預報員測到今天雨量下了兩千公厘,就推測會淹水或發生土石流,那麼若果然有地方排水不良淹水了或是發生了土石流,你覺得是被氣象預報員詛咒才發生的嗎?

所以丹尼爾常說,「準」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當測量出來「準」的結果之後,如何告訴當事人一條「趨吉避凶」的明路,這才是占卜的重點之處;如上面氣象預報員的例子,若他能在事前「預估」出兩千公厘的雨量,進而提醒大家作好排水或疏散的準備,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測量正面的價值與意義。

閱讀全文

Aura-Soma的經營之道(六)

舉辦公開演說對於Aura-Soma諮詢師而言是一個重要的事情,不僅因為這是一個宣傳個人諮詢的好時機,而且也可以進一步地驗証自己的所學,並開始在「團體層次」發聲,丹尼爾認為能定期舉辦收費的公開演說,可以說是站穩諮詢師角色的重要指標,所以今天要談的主題就是「如何舉辦公開演說」?

問題六:如何舉辦公開演說?
關於公開演說的內容及時間配置,在公開演說課程當中都有詳細的介紹,丹尼爾主要是就其他週邊的部分進行分析和補充,而不是想要去取代公開演說課程.以丹尼爾的觀點來看「公開演說就是要宣傳個人的諮詢」,這是「核心目標」,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有明確的目標性,才能在事後評估效果,檢討改進;如果發現自己辦了幾場公開演說,但是並沒有因此而增加個人諮詢的客人,那麼在某個程度來看,這些都是「失敗」的公開演說。

就丹尼爾的觀點來看,公開演說是邁進「團體戰」的開始,不同的諮詢師,不同的店家都可以因此而串連起來,這也是諮詢師自我評量與成長的好時機;最基本的,諮詢師可以從自己合作的店家開始舉辦公開演說,如何協調出場地與收費就要看諮詢師的功力了!不過丹尼爾認為比較簡單的方式是收人頭再拆帳,例如每個來聽公開演說的人如果收兩百元,那麼就可以諮詢師和店家各一半(雙方各一百元)。

不過有些場地就是要堅持收一定金額以上的場租,那麼多幾個諮詢師合辦公開演說則可以節省一些開銷,同時多人合辦也容易因此而吸引到各種不同的緣份,在宣傳上大家也可以互相合作,是一舉數得的事情;若是這個「團隊」能成功地吸引到人潮,把生意作起來,那麼接下來就會有很多不同的店家來邀約你們了.別忘了團結與分享是推展事業的不二法則。

如何宣傳才能讓客人願意「付費聽演講呢」?言之有物是必要的條件,盡量詳細地列出要講的內容,或是訂出吸引人的主題,都是不錯的方法;但重要的是要讓客人有「物有所值」的感覺,這樣他們才會更期待付費的諮詢,如果連公開演說的費用都不願意出的人,要他花錢來諮詢就很難,要他在諮詢後買東西更難,這種只想貪小便宜的客人並不能為我們帶來獲利,那麼堅持「收費」才能確保我們篩選出「有使用者付費觀念的消費者」。

Aura-Soma的經營之道(五)

英國總部由2001年起開發出「公開演說課程」,專供上完中階課程並註冊為Aura-Soma諮詢師的人選修,雖然不是強制規定要上的一個課程,但丹尼爾上完之後覺得還滿值得的,所以今天要討論的問題是,我該上公開演說課程嗎?

問題五:我該上公開演說課程嗎?
公開演說課程為期三天,教導我們如何在團體當中推廣有關Aura-Soma的觀念,依照英國總部的規定,上完公開演說課程之後,就可以針對各種不同的團體提供Aura-Soma的演講,收費或不收費都沒關係,但若要上「大眾媒體」去談Aura-Soma,就要等到上完橋樑課程之後了!

公開演說課程的最後,會有一個公開演說的練習,老師會依照每個人的表現給予建議,而每個人也可以從觀察別人的公開演說當中,得到不少的靈感;但其中有一個要點是:在兩個小時的公開演說當中,「最好」能包括一個簡短的諮詢示範.在上課當時丹尼爾還不明究理,直到上完橋樑課程之後才晃然大悟,原來「公開演說的目的就是要推銷自己的諮詢」!!

把之前所有的觀念串起來.在公開演說當中,除了觀念的傳達之外,還要有一個人當例子,引起大家的好奇心,這樣才會有人想要來諮詢,如果只是一味宣傳諮詢,但是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諮詢會是什麼樣子」?怎麼會有人想要花錢來諮詢呢?若是我們把公開演說當成個人的推銷大會,推銷的重點在於個人的魅力,而推銷的商品就是個人的諮詢!這真是一個聰明的設計.當然公開演說的內容如何設計,如何宣傳,那就是另一個更大的問題了。

就丹尼爾的觀點來看,本著分享的精神,公開演說也可以由多位諮詢師合辦,那麼就會吸引更多不同的緣份前來,而不同的人也會在當場找到與他較為契合的諮詢師,也算是一種省時有效率的方法;對於諮詢師來說,大家共同分擔場地租金,也是節省成本的一種方法。

所以若是有人問丹尼爾是否要參加公開演說課程,丹尼爾通常都會建議「快點去上」!這不但讓自己多學一種自我行銷的技巧,同時也可以在課堂上認識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後就可以找這些人來合辦公開演說,這不是一舉兩得的事情嗎?